武聆音雄配乐网

 找回密码
 加入武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返回列表

[日常乱侃] 中国武侠的发展及武侠在广告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遥听千里 发表于 2012-3-16 23:17:23 |评论: 2

立刻注册,纵享华语影视原声配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武聆

x
一、 从“侠”说起

“侠”的历史:
  “侠”,自行取自“铗”,意为剑。侠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兴起之初是指轻财重交的民间武士。
  周仍太平时期,有一种特殊的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层,称为“士”,这种士,被授予特殊训练,能文能武。但是到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小国纷纷崛起,原先贵族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特殊的阶层,开始转变。由于士能文能武,因此一方面取其“文”,转变成“儒士”;另一方面取其“武”,转变成武士,这就是侠的雏形。而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侠便慢慢发展起来。侠本属平民,去被贵族豪门看重,自然以义气相报。
  因此,到了一统大业的秦国,许多侠行刺秦王,不是为了对母国尽忠,就是因了对朋友之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刺客荆轲了。于是,秦一旦完成统一,就必定要除去这种侠,通过政治手段压制侠。
  到了汉代,汉高祖由平民起家,对侠不敢过多压制,导致汉初养士之风重新蔓延,侠势力变大,且又形成派系之势,这对政治中央是尾大不掉的威胁。汉武帝开始,开始对付侠。汉对侠,有三种方式:一是使侠做官,然后通过做了官的侠来逮捕侠,使侠自相残杀;其次是用酷吏对付不肯屈服的侠;再次就是强迫侠迁徙,远离同党派或亲族人脉。至此,侠从此在史书上销声匿迹,不再构成威胁。
  到魏晋重回乱世,贵族又开始养士,侠开始复出,但这时候的侠开始和政治挂钩,侠的风气改变。唐以后,因为有了武举,侠在边塞做军人的武官。宋以后,有侠的身影的,是绿林或民间武术卖艺,他们为求生存结成集团,有江湖定规的义气,重视武德,严守师徒关系与武术隐秘传承。但是他们绝不涉及政治,他们的侠义精神都体现在抵御外族了。自宋以后,就使大多数武侠小说的背景了。

对“侠”的观点:
  中国最早对侠发表过评论的当属战国时期的韩非子,《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禁。”
韩非子认为下有三大品格:
  第一是“弃官宠交”: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为了朋友两肋插刀。
  第二是“肆意陈欲”:无拘无束,酣畅淋漓,豪放肆意,纵情挥洒,天地万物,本为人用。
  第三是“以武犯禁”。朝廷的许多禁令都是要维护君王的权威。于是侠客纵横江湖、亡命天涯,无视朝廷法令与禁令。只管江湖上的道义。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是要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统治,他是站在政治立场上看“侠”的。这样的观点有其正确性也有其片面性。
  纵观其他对侠的观点,我们总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的语句——孤独的英雄,追求侠义精神,不循常规,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却不为统治者所容,对正统质疑甚至是反叛。


二、 武侠文化

* 源远流长,古来有之
  武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其源,自“侠”产生而开始流传,并逐渐丰富,中国武侠文化,堂皇富丽,蔚为大观,至今不败,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 以“侠义”为精神内核,侠是手段,武是目的
  武侠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侠义”,侠士最看重的,莫过于江湖义气。“义”在武侠文化中相当重要,是与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宗法社会及家庭观念相联系的。“中国历史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社会观念的淡薄,而家族观念的浓郁” 。而朋友、兄弟关系,也是家利益集团的变相扩大与发展,也就是说,“江湖义气”是一种关系准则,因此,“义”,并不是对谁都讲,而只对朋友、兄弟讲,对敌人是不讲的。
在武侠世界,光有“侠”,没有“武”是没有用的。自然界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社会亦然。如果不是强者,如果“技不如人”,那就无话可说了。

* 民众
  长期历来,武侠,是民间的中国梦。中国人有四大梦:神仙梦、明君梦、清官梦、武侠梦 。武侠梦是最后的梦想,神仙梦破灭了,代之以明君梦(孔子学说为代表),明君梦破灭了,代之以清官梦(《包公案》为代表),清官梦一破灭,最后只有武侠梦了。百姓的武侠梦在古代,多半依附于明君梦或清官梦,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被招安,《包公案》中“五鼠”是包公的跟班和随从。
  而20世纪20年代的武侠作品中,突出的特点是,它与晚清之前的武侠作品中的清官梦断绝了关系,成为更纯粹的梦和幻想。
  这四大梦想无非是公平的梦想、救星的梦想,而武侠梦之所以会更加深入人心,是因为人们可以将自己带入其中,实现自己的英雄梦。

* 虚幻世界——成人童话武侠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其传统性,也有其时代性
  武侠文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更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及审美倾向,包括不同时代的观众有不同的消费要求与读解办法。
  武侠文化也是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如前所述,武侠梦在古代依附于明君梦或清官梦,梁山英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而且最后接受了皇帝的招安,为国效力,因为“忠”和“义”时就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侠五义》一定要冠以《忠烈侠义传》之名。而另一则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了主流社会中的“忠孝两全”,投身公门。
  只有到了民国时代,武侠才不必拘泥于忠、孝的传统规范,恢复去“民间性”的身份。近代的武侠,多是“救国救民”的“民族英雄”,而到了海外新派武侠小说中,侠的形象又一变再变,“反帝反封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英雄”,成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侠之大者”,这中间包含的侠义精神,也就更加深广了。

* 武侠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儒家思想是统治思想,即意识形态的正统,武侠文化不能不受此影响和制约,如忠孝节义等。儒家的“仁爱”、“克己”,“为国伟民”也是武侠文化的组成部分,武侠文学中就经常塑造为国为民的人物。另外,武侠文学中还有一种人物形象是“文武全才”,正是儒侠一体的模式。
  道——侠士替天行道的思想来源于《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锄强扶弱、济困扶危都是“天道”的表现,借以反抗“人之道”(社会现实)。具体的武侠故事中,也有许多导师的形象、道教的文化,像是有名的武当派,就是道教的表现形式。再者,道家的哲学,与世无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冲虚淡泊等,也是“武林大师”追求的境界。
  佛——武林正宗源于少林。少林派是许多武侠故事中少不了的派别,而且地位相当崇高,有“天下武功出自少林”一说。况且,佛门是忏悔罪孽之地,许多武林人物最后皈依佛门,同时,佛,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雅与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五行八卦、舞蹈杂技,都可以在武侠世界中找寻到。或是作为情节、或是作为武器、武功,可谓琳琅满目;而少数民族、地方风俗也是武侠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武侠文化可以说是文化的“大百科”,其丰富性、复杂性、灵活性、多样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也是武侠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三、文学艺术中的武侠

* 古代文学中的武侠
  形式有诗歌、戏剧、小说等,用实录、抒情、传奇与虚构的方法。
  “侠”最早见于典籍的是韩非子的《无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是对侠最早的评价和总结。
  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让侠进入史学的记载,并且开创了侠文学和侠文化的先河,后世将司马迁奉为侠文学和侠文化的始祖。
  诗歌:最早见于汉代,六朝时期较为流行,唐代依然盛行,宋代和元代不流行,到了明代又一度复苏,后衰落。例如三国曹植的《白马篇》、唐代王维、杜甫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等。诗歌中对侠士多以颂扬为主,侠士朝气蓬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借以抒发诗人的情怀。
  戏剧:杂剧有元代的《李逵负荆》,明代的《黑旋风仗义》,《易水寒》,清代的《黑白卫》,《十字坡》等;传奇(戏曲的一种形式),有根据梁山好汉改编的传奇,据唐代小说改编的传奇和根据历史题材编写的剧本;京剧的题材也有三类,描写梁山英雄的,根据唐人传奇小说改编的和根据后期侠义小说改编的剧本。
  小说:虚构,但也有一定的实录。
  最早的武侠小说是《燕丹子》,书中涉及了田光及荆轲两位侠士的行为。
  古典文言武侠小说大量出现,是唐代的传奇(非戏剧的传奇,故事),以后的话本、小说、戏剧集影视作品,很多都从唐传奇中汲取营养,唐传奇几乎成了一种文化原型,被改编过很多次。
  宋元话本和文言小说中也有很多武侠故事。
  明清时期是武侠小说的高峰期,施耐庵的《水浒传》,“三言二拍”。类型有:“忠义侠盗”小说,武侠公案小说、幻想剑仙小说以及儿女英雄小说。

* 新武侠小说——20世纪20年代以后,数量、质量、影响都比以前大很多
  平江不肖生的长篇小说《江湖奇侠传》是现代新武侠的开山之作。
武侠小说繁荣的原因:
1. 民众娱乐消费需求量增大
2. 近代印刷技术及城市的发展,使报刊数量增多,传播媒介的增多导致武侠小说的发展
3. 推翻了满清王朝,进入民国时期,但中国人然面临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还有“东亚病夫”的蔑称,于是“精武救国”、“强身健体”与“富国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上的寄托。
4. 对现实的失望及不满,导致人们希望躲进幻想的王国,逃避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武侠小说被禁,武侠文化的发展从此南移到香港。
1952年,梁羽生在香港《新晚报》上开始连载《龙虎斗京华》,标志着“新派武侠小说”的开端。6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武侠小说作者多达数百人,最有代表性的是梁羽生、金庸、古龙。



四、 武侠片
* 武侠片产生的原因
  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发展后,武侠文化又不可避免的移植电影身上,直到今日,武侠电影还是越拍越热,势头不减。武侠片的诞生、类型的形成,以及兴起之初的繁荣,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商业化
  商业化是中国早期武侠片兴起而至繁盛的最重要、也最明显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市场火爆、观众踊跃,使制片商有利可图,就不会有武侠电影的繁荣。也就是说,是商人的投机和投资,是市场上的竞争,带动了中国电影业,也带动了中国武侠电影。但是,这并不只是商家的竞争,商家也只是顺应市场规律而已,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武侠电影的兴盛,是中国观众和大量海外华人的观赏医院及审美趣味所决定的。
2、民族化
  电影观众对武侠片的需要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依据。
  因电影本是西洋产物,早期中国观众看到的电影多是“西洋景”,或是对西洋影片的模仿,时间长了,就没有兴趣了。而敏感的电影商人便发出了“尊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国文明,力避欧化” 和“布景悉采华式,亦优雅,亦堂皇,决不然欧美色彩” 民族化的呼吁和广告。从而产生了中国电影史中第一次大规模民族化的浪潮:古装片运动。“古装片”运动,虽有商家用以吸引观众之嫌,但其实也与当时中国文坛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者所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遥相呼应。
3、民间化
  早期的电影界由民族化的提倡到民间文化中寻找电影创作的源泉,只不过他们寻找的是“旧”的民间文化——古典小说、民间戏剧、坊间说书、民间传奇等。因此早期电影的古装片运动包括了由中国民间文学改变的以下几种类型:(1)稗史片,以《三国演义》为代表;(2)言情片,以《红楼梦》为代表;(3)神怪片,以《西游记》为代表;(4)武侠片,以《水浒》和近代新武侠小说为代表。
4、西片影响
  武侠文化虽是中国文化,但中国武侠电影的早期发展,却是受外国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的影响和启发而来,包括美国的西部片、侦探篇,尤其是20年代红遍世界的美国影星兼导演的道格拉斯•范朋克的剑侠篇。当时中国的武侠电影与范朋克的剑侠篇,颇多相同。
5、文化氛围
  从根本上说,武侠电影的产生至兴盛有着深广的文化渊源,一方面是民族文化及其心里传统的影响,二是当时上海的市民社会的文化氛围的作用。当时,小说方面,武侠神怪小说畅销,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重版达十次之多,各大报的唱片连载也多是武侠小说,如顾明道的《荒江女侠》在《新闻报》连载一年,许多石印小字的武侠小说被翻印为铅版;舞台上也竞相演绎武侠故事。这些小说、戏剧作品,不仅直接为武侠电影提供了改编的材料,更重要的是,报纸、小说、戏剧、电影共同创造了一种互相影响的时代文化的氛围。
6、电影特技
  武侠电影的兴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与电影特技有关。其一,电影是运动的画面的艺术,当摄影机的运动为被普遍采用,电影自身的运动未能实现时,电影中人的运动就显得很重要了,即“动作片”很适合电影。尤其是早期无声片,对话字幕不能太多,过多会破坏影片的节奏,又因为不识字人很多,而动作则形象鲜明,容易了解。其二,武侠电影的故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比其他类型的影片更适合电影,因为它有正邪双方的对立、冲突、悬念、高潮等,每一个武侠故事都有着自然的引人入戏的魅力。



* 中国武侠电影史
  早期武侠电影(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中心是上海,共拍摄了武侠片近300部。
  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故事片《车中盗》标志着武侠电影的正式诞生。
  自1927年起,出现了武侠电影的繁荣局面。
  1928年,“明星公司”推出的《火烧红莲寺》是早期武侠片的杰出代表,情节取自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这部影片奠定了武侠电影的一种模式,大致划出了主要的规范原则,培养了观众的兴趣、热情及新上接受心理框架。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上海影人避祸于香港,武侠电影的重心从上海南移至香港。

中期港台武侠电影(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禁绝武侠文艺,武侠中心移至香港,并影响到台湾。
1949年--1969年新派武侠电影兴起。
1949年--1959年,共有297部武侠电影,是粤语武侠电影全面兴盛时期。
50年代末,以金庸和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地区日渐风行,成为电影重要剧本来源之一。
60年代,武侠电影全盛时期,港台武侠电影共683部。张彻于1964年开拍《虎侠歼仇》被认为是“新武侠世纪”的真正开山之作。
70年代,武侠片545部、功夫片445部,是功夫片的黄金时期。在李小龙与成龙的带领下,港台电影在国际影坛备受瞩目。

近期武侠电影(80年代以后)
  80年代后,大陆武侠片解禁,港台武侠文艺涌入内地,而大陆的武侠片又反过来影响了港台地区的武侠电影,使之出现了再度繁荣,特别是合拍片的出现,为武侠片的繁荣提供了有利因素。
  80年代,港台武侠片总体上逐渐走下坡路
  大陆解禁后第一部武侠电影是北影厂拍摄的《神秘的大佛》,之后香港老导演张鑫炎的《少林寺》震惊影坛,是新时期大陆武侠电影真正的开山之作,影响极大。自此,大陆的武侠电影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出现了一批武侠电影的重要导演
  90年代,中国武侠电影再度辉煌,进入了又一个高潮,并且“合拍片”成为一大趋势。
  这一时期的武侠片又有很多创新,武侠电影与漫画巧妙结合,如《风云》、《中华英雄》;1994年王家卫导演的《东邪西毒》,为以往多以剧情取胜的武侠片注入新的内涵;周星驰主演的《大内密探零零发》和《鹿鼎记1、2》,将搞笑的表现手段融入武侠电影之中,拓展了武侠片的叙事空间。
  21世纪后,《卧虎藏龙》荣获奥斯卡最佳众多奖项,为内地带来新武侠电影高潮。张艺谋的《英雄》、何平的《天地英雄》以及众多武侠电视连续剧,在内地揭开武侠电影高潮序幕。而目前,冯小刚监制《关中刀客》,张艺谋、陈凯歌正分别拍摄《十面埋伏》、《无极》,更是掀起了“武侠热”高潮。
武侠片有六种主要的类型
1、侧重正面武打动作,从而取得娱乐效果。打斗场面惊心动魄,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
2、有武打动作,但更强调内力和武德,突出侠义精神和民族感情。报恩观念、复仇观念很强;鄙夷暗器伤人或背地下毒,提倡光明正大。
3、强化或美化武打动作,突出一种思想。侠客们比剑姿势优美,舞剑似剑舞,具有表演特征,带给观众很多美感。他们拯救他人、国家、民族,看重理想和信念。
4、虚化神化武打动作,突出中国武功重气韵的精髓,着重表现自由境界,张扬个体生命力。侠客们先是超越王法,遵守江湖规则,往来于江湖之间,凭不平,报恩仇;后是超越恩仇,超越江湖规则,浪迹天涯,或隐于孤岛,或隐于深山,悟出深刻哲理。他们历经斗争后回归平静,充分享受自由,给观众心灵的启示与精神的超越。
5、 与情爱结合,突出美好理想,侠客重情也重义。
6、。不同于传统武侠的武侠片,如张艺谋的《英雄》。



五、对武侠作品的批评
  对于武侠作品,包括现在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有许多批评,诚然,武侠片也有其自身的消极面,这些批评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
1、逃避现实
  这实际上是对整个武侠文化、包括武侠小说的批评,原因在于武侠故事多为古装故事,与现实距离遥远,武侠故事中的人物,善者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劫富济贫;恶者滥杀无辜、做尽坏事。只要是武功高强,就可任意作为,何况武侠故事尽管情节复杂,任务经历曲折,却结局是好人有好报坏人得到应有结局。这多么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也有很多在现实中不满的人在武侠的世界中找到慰藉。
2、暴力
  有人指责武侠片宣传暴力,武侠,有武有侠,他的受欢迎,一般在武,一般在侠一定会有打斗场面,就难逃“宣扬暴力”之责
3、粗制滥造
  在早期的武侠片史中,武侠电影的粗制滥造现象较为普遍,是由当时技术水平限制、急于追求眼前利益导致。现在技术水平虽然发达了,但是商家追求利润的心里却依然,所以还有一些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主题上都不属于上乘的片子。



六、 当武侠遇到广告
  广告创意从中国文化中寻求到不少灵感,武侠文化这种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广告中也得到不少的运用,纵观“武侠式”的广告,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 作为广告的创意来源,广告即是一个武侠故事
  例1:一个“大侠”模样的武林人物接到飞镖传书,第一页赫然写着“你死了!”三个大字,“大侠”付之一笑,蘸口水接着翻开第二页:“你死定了!”再翻一页:“你真的死定了!”——玩笑开得太大了吧,“大侠”冷笑一声,准备接着往下翻,猛然间发现翻书的手指头已肿成柿子状,“信里有毒……”大侠惨叫一声,栽倒在地
  ——Yahoo免费邮箱电视广告例2:“预防艾滋病,请戴安全套”的公益广告
  《没遮拦穆弘篇》,文案是“此人死得不明不白,大概是由于他一身没遮没拦,做事粗心大意,从而染上不明病毒”;
  《浪里白条张顺篇》,“此人因得无名恶病而不治身亡,生这种病多半是因为他总爱赤条条地浪里去,雨里来。”
  例3:北京盛天亚广告公司的娃哈哈茶饮料
  大侠篇(15秒)
  由冯晓刚和周星驰主演,以武侠片中最常见的客栈为背景。
  大侠(风一般闪进客栈):“伙计,沏杯茶。”
  小二:“来了来了”(摆上七杯茶)
  大侠:“我让你沏杯茶。”
  小二:“是七杯茶啊。”(欲走)
  大侠(飞到小二身旁,用剑柄卡着小二的脖子):“我要天堂水沏的龙井茶,冰的。”
  小二:“啰嗦”
  (一瓶娃哈哈茶饮料飞到大侠手中,大侠开始喝)
  画面转为现代场景,人物位置不变,但装束改变。
  “娃哈哈茶饮料,不用沏的龙井茶。”

  风云篇(15秒) 周星驰,用功夫表现茶饮料的特征
  好茶是这样做出来的,精选龙井茶,融汇天堂水,下功夫做好茶,好茶,天堂水龙井茶。

  例1:广州千里马广告有限公司的武汉中联药业中联强效片
  “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忍,身处逆境呢?忍!受到挑衅呢?忍!师傅,那伤风感冒呢?发热、头痛、咳嗽。中联强效片,中药治感冒!感冒之苦,无需忍之。”
  广告的主角是一群在师傅带领下练功的弟子,讲授练武功的境界,谈“忍”,遇到各种情况都要忍耐,但感冒除外,因为有中联强效片,让你无需受感冒之苦,也就无忍可谈了。 叶茂中策划机构,海王集团,还往牛初乳的广告,释小龙篇(30秒)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人之初,喝母乳,今天就喝海王牛初乳
  由小打星释小龙演练中国功夫
  梅高广告的漓泉啤酒广告,天生我爽篇(60秒)
  该广告已武侠意境为主,广告片中的女主角,跑步、飞檐走壁、吹哨召鸟,音乐也似武侠片中音乐(四)有些广告与武侠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在拍摄时,运用武侠片中的一些经典镜头作为表现方式
  例如,广州谭晓刚工作室所作的广西电视台宣传片,海篇,就用了蜻蜓点水,飞檐走壁等镜头.
  (广告请见视频——有关武侠的广告)
  中国广告界有一句口号:“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武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产物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好看的武侠广告也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像是娃哈哈茶饮料的广告,就收到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现今,武侠文化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在这个品牌更新换代快、众多品牌纷纷年轻化的今天,武侠广告可以更好的被用来与年轻消费者沟通。
  我们可以看到,武侠文化运用到广告当中,可以给广告带来好处,但最重要的是,当武侠遇到广告,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武侠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借由各种载体——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电视剧——传递到今日,又有了一种新的载体继续传播武侠文化,虽然广告的容量有限,不能详尽的将武侠的精髓表现淋漓,但是武侠文化能够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面目展现给大众。而且,由于广告的无孔不入,武侠文化也搭上了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新班车——容量小、频次大。
  而对于广告来说,她的世界有多了一位成员,因着武侠文化,她有了文化的内涵,不再空洞与流于俗气。
  中国武舞舞台,有支持、有争议;有赞扬、有批评;有光彩、有暗淡。无论怎样,一路走来,披荆斩棘,不衰繁盛,也将绚烂多彩的继续走下去。

  梦断江湖 奇文共赏 武侠文化 《侠的自由理想》
  刀光剑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陈墨著,61页,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再认识》陈墨著,《当代电影》1997年第一期 32页
  《刀光剑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陈墨著,52页,中国电影出版社
  原载天一公司《立地成佛》特刊,转引自《当代电影》1997年第一期 32页,《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再认识》陈墨著
  原载天一公司《女侠李飞飞》特刊,转引自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再认识》陈墨著



参考:
2 杂志: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再认识》 陈墨 《当代电影》 1997年第1期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 陈墨 《当代电影》 1997年第4期
《历史想象和影像书写——透析“英雄”类型历史影片》 沈捷 《电影评介》 2004年第1期
《论武侠电影的声音艺术创作》 韩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经典场景”》 贾磊磊《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第 2期《武侠片观念辨析》 张智华 《电影艺术》 2004年第1期
《动作导演:“中国武舞”设计师》 贾磊磊 《电影艺术》 2004年第1期


2 互联网
中国网友报 《中国武侠电视剧:非常美,非常罪》
新浪读书频道 《文化时评:无暇文化与虚幻体验》
梦断江湖 奇文共赏 武侠文化 《侠——文化离轨者》
梦断江湖 奇文共赏 武侠文化 《侠的自由理想》
粤海风网络版 2003年第2期 《武侠文化价值的退场》
新闻周刊 电影视界 《江湖枯荣话流年——中国武侠电影史》
梦断江湖 奇文共赏 武侠文化 《武侠片80年》


2 书籍
《刀光剑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 陈墨\著 中国电影出版
篇章内容:一、一二章,武侠文化的渊源、背景及性质、特征
二、三四五章,武侠电影的发展简况
三、六七八九章,武侠电影的类型模式分析
四、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武侠电影史上极为重要人物的专题讨论
五、金庸小说与电影分析
主要参考第一、二部分

5895584 发表于 2021-8-7 10:36:00
中国武侠 现在是仙侠了感觉没有武术指导啊
shapolang985 发表于 2023-8-20 00:40:05
武侠早已没落了 哎
返回列表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免责声明|武聆音雄配乐网

GMT+8, 2024-4-26 05:56

Powered by Discuz!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